三峽人家,依山傍水,風情如畫:傳統的三峽吊腳樓點綴于山水之間,久違的古帆船、烏篷船安靜地泊在三峽人家門前,溪邊少女揮著棒槌在清洗衣服,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,千百年來流傳不衰的各種習俗風情體現著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。走進峽江吊腳樓,峽江妹子載歌載舞,手中的紅繡球飄飄欲落,這時清秀的三峽少女為您捧上一杯峽州清茶,您會覺得如夢似幻、親切怡然。
三峽人家風景區是國家5A級風景區,位于長江三峽中最為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,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,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,面積14平方公里。三峽人家石牌之美,美在“灣急、石奇、谷幽、洞絕、泉甘”。
三峽人家風景區主要包括龍進溪、天下第四泉、野坡嶺、燈影洞、抗戰紀念館、石牌古鎮、楊家溪軍事漂流等景區,其旅游內涵可以用“一二三四”來概括,即:一個館(石牌抗戰紀念館),兩個特別項目(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),三個第一(三峽第一灣——明月灣、中華第一神牌——石令牌、長江第一石——燈影石),天下第四泉——蛤蟆泉。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、溪邊人家、山上人家和今日人家。古往今來,歷代文人騷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,如,唐代李白,北宋歐陽修、蘇轍、黃庭堅,南宋陸游,清代張之洞,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等等。詩人們用他們的靈性之筆,或寫三峽人家,或寫櫓聲帆影,或寫蛤蟆甘泉,或寫青山飛瀑,或寫秀峰奇石,讀了這些詩篇,恍若身臨其境,飽覽了三峽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濃郁風情。
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,巴風楚韻,峽江今昔,一覽無余。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,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,巴楚文化在這里交融、繁衍、發展。當博大與神秘結緣,輝煌與厚重聯姻,三峽人家就注定是三峽旅游的傳奇。
2009年,由中國旅游協會景區分會主辦、新華網協辦的“三峽美麗景區”大型網絡評選活動結果正式揭曉,湖北宜昌三峽人家風景區排名第一,成為長江三峽最美麗景區,重慶巫山小三峽、湖北宜昌三峽大壩、重慶豐都鬼城名山、重慶奉節白帝城、湖北巴東神農溪成為長江三峽美麗景區。
2010年,三峽人家風景區還被亞太旅游組織授予“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旅游目的地”稱號,被湖北省委、省政府等授予湖北省首批“文明風景旅游區”、“湖北省十佳景區”、“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基地”、“湖北省對外開放先進單位”等稱號。
2011年,三峽人家風景區被國家旅游景觀質量評定委員會確認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。
三峽人家主要景點
1.龍進溪是三峽人家風景區最具風情的景點之一,岸邊的吊腳樓一半著陸,一半入水,在群山環繞下,斜陽草樹,曲徑通幽,碧水如藍,煙雨迷濛。纖夫高亢的號子聲,女子斷續的搗衣聲,綠蔭深處傳來的竹笛聲,青石、小橋、流水,人家,只見鴨鵝鳧水,魚翔淺底,小竹筏停泊在青藤枝蔓下,古帆船在清波上慢慢滑過,漁網高掛,水車咿呀,好一派人間勝地,世外桃源的悠然景象。
2.巴王寨分為東關、中寨和西寨,是以展現古巴國歷史文化脈絡和民間生存智慧的主題園區,龐大的建筑群錯落分布,融合建筑、古代軍事、祭祀、舞蹈、手工藝等古巴國歷史變遷中各方面的發展成就,以大型史詩劇的形式,場景再現巴族先民在三峽流域遺存的璀璨文明。
3.燈影石是四塊兀立山巔的奇石,酷似《西游記》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形象,每當夕陽西照,晚霞映襯峰頂時,遠遠望去,它們仿佛燈影戲幕上的人物造型,惟妙惟肖,“燈影石”即由此得名。當年郭沫若先生游歷燈影峽時,曾題詩贊嘆:“唐僧師弟立山頭,燈影聯翩豬與猴”。燈影石中最負盛名的是沙僧石,被譽為“萬里長江第一石”。
4.石牌抗戰遺址位于長江西陵峽南岸,面積達13.5平方公里,現存遺址包括炮臺、彈藥庫、戰壕、蓄水池、浴血池、誓師碑、抗戰石刻標語、野戰醫院、紀念塔等16處重要軍事設施。